开启AI太空征途 我国“三体计算星座”进入组网阶段
中经记者 谭伦 北京报道
随着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我国也开启了在太空发展AI的征途。
近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太空计算卫星星座首批一轨12颗卫星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整轨互联太空计算星座“三体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
官方发布的信息显示,“三体计算星座”由浙江之江实验室主导构建,也是国星宇航“星算”计划的首次发射。其中,之江实验室承担了首发任务星载智能计算机等太空计算软硬件和天基模型的研制工作,国星宇航承担了智能网联卫星平台研发和整星研制工作。
之江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营报》记者介绍,本次发射的一箭12星,最高单星算力达744TOPS(每秒744万亿次浮点计算),整体具备5POPS(每秒5千万亿次浮点计算),在轨计算能力和30TB存储容量,建成后定位为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总算力可达1000P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计算)。
此外,记者了解到,这也是全球首个成功发射的太空计算卫星星座。这无疑将助力我国在全球率先建成太空计算基础设施,抢占未来产业前沿赛道制高点,把人工智能领域边界从地面拓展至太空。
算力卫星首度揭开面纱
伴随近年来我国火箭发射的频繁,以及星座组网概念的普及,传统人造卫星对于公众已不再陌生。但不同于一般卫星,“三体计算星座”的独特身份、卫星能力及作用,再度激起了外界的好奇与热议。
对于种种疑问,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总师李超进行了解释。首先是“三体计算星座”的属性,李超表示,传统的人造卫星主要分为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三大类,而“三体计算星座”属于第四类——算力卫星。
李超指出,传统的“天感地算”模式通常由卫星采集信息回传,由地面解析处理,但这一模式受限于地面站资源、带宽等因素,90%以上的卫星数据因此被丢弃,时效性也很差。“三体计算星座”正是要解决这一问题,采集的信息直接在太空处理,之后给地面发回处理结果。“我们要先把算力能够搬到太空,打造一个天基计算的基础设施,使得通用人工智能的大模型到太空成为一种可能。”李超表示。
为了突破“天感地算”带来的技术桎梏,记者了解到,2023年,浙江之江实验室便联合全球合作伙伴,开始构建这一太空计算系统。2024年11月,团队宣布正式启动“三体计算星座”项目,为其研制星载智能计算机等太空计算软硬件和天基模型。
这也意味着,此次发射每颗“三体计算星座”卫星,均具有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未来能够实现“算力上天、在轨组网、模型上天”,即实现整轨卫星互联的同时,具备太空在轨计算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也对外强调道,对于之江实验室而言,不是简单地发卫星,而是要构建太空计算星座,把算力送到太空,实现计算卫星之间的互联互通,进而把人工智能送上天。
国星宇航执行副总裁赵宏杰则更为直接地指出,相比于传统卫星,算力卫星极大地提升了单星高性能太空计算的能力,从而变“天数地算”为“天数天算”,变传统的“地数地算”为“天地同算”,最终服务于太空边缘计算和地面人工智能特殊场景的许多应用需求。
记者从之江实验室了解道,此次12颗卫星搭载的80亿参数天基模型是业内首个多任务模型,能够调度卫星协同处理多源遥感数据,在轨自主完成对地观测任务。这一强大的算力,未来可以让“三体计算星座”在城市治理、应急救灾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更有效的数据支撑和在轨智能服务。
卫星星座加速规模部署
首批卫星发射成功后,李超透露了未来“三体计算星座”的更多规划。他表示,星座未来总体要达到约1000颗星的规模,每颗星上都有算力,整个算力全部加起来要达到1E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计算)。而根据计划,今年,之江实验室将完成超50颗计算卫星的星座布局,2027年前,至少完成100颗左右的卫星规模建设。
而作为此次之江实验室的关键合作伙伴,国星宇航也透露了其“星算计划”总体规划。据介绍,“星算计划”未来将由2800颗算力卫星组网,同时将与地面超过100个算力中心互联互通,从而构建未来天地一体化算力网络。
《中国经营报》于今年3月曾报道,长征八号火箭成功将18颗“千帆星座”互联网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作为我国首个进入正式组网阶段的巨型低轨商业卫星星座,“千帆星座”在轨卫星数量已达90颗,而此次发射也是“千帆星座”第五批次组网任务。
诸多密集成就与发射规划,也宣告我国商业卫星星座正在加速规模化部署。记者注意到,自2017年我国开始启动多个近地轨道卫星星座计划后,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便驶入快车道。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5年5月,中国已披露的卫星星座计划共有9个主要项目,规划总卫星发射数量超过3.8万颗。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研报预计,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将达到2.8万亿元。
在其背后,顶层设计与产业链联动无疑起到关键作用。自2014年以来,我国通过多项顶层设计与专项政策持续推动了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有序发展。2015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明确支持社会资本进入航天领域,确立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框架,开启了中国商业航天“元年”。
到了2021年,“十四五”规划首度提出推动商业航天技术创新,重点支持卫星互联网、卫星通信技术及高端航天装备研发,并发布了《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细化市场规范。至此,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框架基本确定。
随后,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进入政策升级与战略定位提升阶段。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为“新增长引擎”,上升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重心从“基础能力建设”转向“引导创新突破”。而到了2025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将商业航天列为新兴产业,强调“安全健康发展”与“规模化应用”,并计划开展新技术示范行动。
同时,地方也在加速产业协同布局。如北京市将商业航天列为2025年重点培育的未来产业,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并计划2026年实现可重复火箭首飞。广东省、重庆市则聚焦卫星互联网与地面设备制造,推出重点布局卫星制造与测控服务,并提供了专项补贴和人才引进计划。截至目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已形成完整的商业航天产业体系。
多方推动下,我国商业航天已形成“政策-技术-资本”三角驱动模式。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专家范瑞祥此前公开表示,新型举国体制推动科技创新,商业航天的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加速聚集,为行业发展奠定基础,并在多领域实现突破。随着2025年可回收火箭首飞密集启动,行业将加速从“跟跑”向“领跑”转型,迈向全球竞争的新阶段。
抢占太空算力布局
“三体计算星座”首批卫星的发射,在宣告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从地面迈向太空的同时,也拉开了全球太空算力竞争的大幕。据《中国算力发展报告(2024)》显示,目前全球算力总规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截至2023年年底,全球算力规模同比增长40%。太空,正成为各国新一轮算力竞争的新领域,也呈现出不同特点。
美国仍然是算力卫星部署的主要大国之一。记者注意到,虽然美国国内目前尚未推出大规模商业算力星座,但多家企业与机构正在验证相关试验计划。以美国SpaceX为例,其计划在2025年测试“星链”V3卫星的星载AI模块,虽以通信为主,但逐步向算力领域延伸,试图通过庞大的低轨卫星网络支撑未来太空数据处理需求。
同时,一些新兴初创企业也在进行太空数据中心尝试,如OrbitsEdge日前宣布与HPE合作,规划在近地低轨上布置微型数据中心,用于在轨A分析和边缘计算;Starcloud公司则宣布计划2026年发射商业卫星数据中心,提供天基云计算服务。
相比之下,欧洲卫星部署呈现“重通信轻计算”的特点,其目前卫星主要集中在低轨宽带通信和地面平台,尚无公开的轨道算力卫星项目。但欧盟此前已宣布投入200万欧元进行太空数据中心可行性研究,计划在2035年后部署。
日本方面,NTT(日本电报电话公司)自2022年起展开了算力卫星概念验证,计划于2025—2026年进行试点发射,探索在轨AI服务和高效能计算应用,但目前仍处于概念验证阶段。
统观全球算力卫星的竞争态势,目前中国以规模化部署和全产业链协同占据先机,美国聚焦通过商业创新和军事应用,欧洲和日本则仍处于规划与验证阶段。
市场研究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s发布的研报显示,预计到2035年,全球在轨数据中心市场将增长至390.9亿美元,十年复合增长率达67.4%。未来,随着各国围绕能源效率、空间散热、辐射抗性和激光互联技术展开竞争,算力卫星有望成为国家太空能力与数字主权的关键标志。
(编辑:张靖超 审核:李正豪 校对:颜京宁)
-
开启AI太空征途 我国“三体计算星座”进入组网阶段
中经记者 谭伦 北京报道随着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我国也开启了在太空发展AI的征途。近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太空计算卫星星座首批一轨12颗卫星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整轨互联太空计算星座“三体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官方发布的信息显示,“三体计算星座”由浙江之江实验室主
-
赵爽:直面安全挑战 筑牢工业互联网 “防护墙”
人民网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任妍)5月21日至23日,2025工业互联网大会在苏州市召开。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通信网络安全响应中心副主任赵爽表示,面对工业互联网安全挑战,我国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深化管理实践等举措筑牢安全防线,同时,中国信通院也在多方面开展工作助力行业发展。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
-
河北廊坊:推动“文旅+商业”深度融合
“以前看剧和看电影是分开的行程,现在一张廊坊万达影城会员卡至少能省30元门票,太划算了。”近日,在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的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售票处,市民张哲拿着刚买到的优惠票,和同行的朋友分享着喜悦。今年以来,梦廊坊国际戏剧公园充分整合园区内核心文旅资源,联动周边商业生态,充分释放消费活力,推出只有红楼
-
重大突破!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项目投用
今天(22日),记者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在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平台投用。这标志着我国在海上碳封存利用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恩平15-1油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距离深圳西南约200公里,作业水深约90米。项目通过“捕集-提纯-加压-注入”全链条技术,将油
-
金观平:因势利导优化经济布局
来源:经济日报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国家发展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政治优势,对于保持国家战略的连续性稳定性,确保集中力量办大事、一张蓝图绘到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谋篇蓄势的关键时期。同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