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新材料+低空经济”千亿级新蓝海,烟台这样卡位
在烟台黄渤海新区的创新版图上,一场产业变革正悄然推进。
芳纶纸薄如蝉翼,却能承受高压电流的冲击;大型无人机振翅腾空,托起吨级货物直上云霄。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正在这里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当新材料为飞行器插上轻量化的翅膀,低空经济又为材料创新打开广阔的应用场景。新材料与低空经济两大前沿领域的交汇,正孕育着城市产业升级的新动能。
第十届中国·烟台海内外精英创业大赛“新材料+低空经济”赛道的开启,标志着这座城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上又落下关键一子。依托泰和新材高分子新材料研究院和低空智造产业园两大创新载体,烟台正以完备的产业生态、澎湃的政策红利与清晰的商业前景,向全球创新创业者发出邀约,共同开辟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产业新蓝海。
创新孵化:破解材料领域的“达尔文死海”
材料科学领域有个著名的“达尔文死海”现象——许多实验室的突破性成果,由于缺乏中试条件和市场渠道,最终未能实现商业化。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必须迈过科技成果转化的“达尔文死海”。泰和新材高分子新材料研究院的建立,就是要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图为泰和新材孵化园区实验室
走进泰和新材孵化园区,会颠覆人们对传统实验室的认知。这里更像是一个“创新工厂”,实验室与中试车间比邻而居,科研人员与工程师协同工作。一套价值千万元的尖端实验设备正在连续运转,隔壁车间的工程师们已经在讨论放大生产的工艺参数。这种“研发—中试—生产”的无缝衔接,让新材料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路径缩短了半数时间。
研究院副院长林芳兵道出了平台的独特价值:“我们不仅提供场地和设备,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个创新生态系统。创业者可以共享泰和新材三十余年积累的产业资源,包括实验设备、检测平台、资金支持和市场渠道。这种开放共享的模式,让许多初创团队避免了重走弯路的代价。”
烟台泰和电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成长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当初,这个团队带着电池隔膜的实验室成果入驻时,面临工艺放大和市场开拓的双重困境。通过泰和新材孵化园区的共享中试平台,他们快速验证了生产工艺;借助泰和的行业资源,他们很快找到了新能源汽车的首批客户。如今,泰和电新已成为国内唯一覆盖芳纶原料生产、芳纶聚合、隔膜涂覆、溶剂回收全产业链的行业先行者。
低空经济:无人机产业的“热带雨林”生态
在烟台黄渤海新区的另一端,一个无人机产业的“热带雨林”生态正在形成。低空智造产业园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在此集聚。这种集聚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在酝酿一场深刻的化学反应。

图为壹通无人机TP500
壹通无人机公司是这个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其研发的TP1000大型无人运输机不仅是国内首款按照适航程序研制的载重1吨级、具备空投功能的大型无人运输机,更重要的是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共同进化。它的关键部件可以在方圆50公里内找到供应商——万华化学、泰和新材等高端化工及新材料企业可以配套机身聚氨酯材料、芳纶蜂窝芯材。在航空动力和航空光电载荷方面,正海磁材、东星磁材、艾睿光电等企业也具备强大的配套能力。
“选择烟台,是因为这里具备发展无人机产业的独特土壤。”壹通无人机系统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解释说,“新材料的突破让无人机更轻更强,精密制造的基础保障了产品质量,而丰富的海洋场景则为应用创新提供了试验场。”这种产业协同效应,大大缩短了壹通的新机型研发周期。
“烟台低空智造产业园项目总占地约8.9万平方米,包含15栋单体。其中,综合办公楼1栋、研发楼1栋、厂房8栋、配套用房5栋。项目已于今年3月开工。”烟台八角湾海洋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平介绍,随着年底产业园的全面交付,这里将形成更加紧密的创新网络。壹通无人机系统有限公司作为龙头,将发挥其在大型运输类无人机产业细分赛道上的先发优势,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协同创新:新质生产力的烟台解法
当新材料遇上低空经济,产生的不是简单的叠加效应,而是指数级的创新突破。在烟台黄渤海新区,这两个领域正在相互成就、共同进化。
在技术层面,无人机极端工况下的性能表现,为新材料研发提供了最真实的应用反馈;在产业层面,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在专业领域做精做深,形成“共生共赢”的产业生态;在政策层面,政府通过场景开放、基金引导等方式,促进跨领域的技术融合。
通过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通道、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阻隔、打通不同领域技术融合的壁垒,烟台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走在了前列。
站在产业变革的风口,烟台也为创业者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这里有成熟的产业配套,可以大幅降低创新成本;有开放的应用场景,可以加速产品迭代;有专业的投资机构,可以助力企业成长。更重要的是,这座城市正在形成的创新生态,让每个参与者都能有机会实现成果转化。
第十届中国·烟台海内外精英创业大赛的举办,正是要广邀天下英才共同参与这场产业变革。正如一位参赛者所说:“在烟台,你的创新不再是一座孤岛,而是整个产业大陆的一部分。”这种系统性的创新支持,或许就是对新质生产力最生动的诠释。
来源:中新网
-
千帆竞发争“鲜”出海!阳江海事全力护航南海开渔季顺利开展
8月16日12时,南海水域正式结束为期三个半月的伏季休渔期,随着“开渔令”发布,阳江港3400艘渔船与南海万船齐发,争“鲜”出海,形成“千帆破浪”的壮阔场景。据了解,今年是历届开渔季出动渔船最多的一次,为保障水上交通安全,防范商渔船碰撞事故发生,阳江海事部门多措并举筑牢水上安全防线,全力护航南海开渔
-
立足科研创新,六个核桃引领核桃产业迈向黄金新阶段
2024 年,国内首部《核桃与脑健康科学》系统论证了核桃改善记忆力的七大科学原理,为核桃的健脑价值提供了权威且坚实的依据。在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市场对脑健康产品需求不断攀升以及相关技术取得突破等多重积极因素的推动下,核桃产业包括核桃休闲食品、核桃软饮、核桃乳、核桃油、核桃粉等深加工品类正迎来爆发式增长
-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朋友圈”再扩大,上海普陀与江苏扬州如何深化协作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朋友圈”再扩大,江苏扬州也加入其中。据“上海普陀”微信公众号透露,8月8日,江苏省扬州市党政代表团来普陀区考察调研,普陀区政府与扬州市政府签署关于协同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备忘录。区委书记胡广杰与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一行围绕深化协同创新,共同推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迈上新台阶进行座
-
滨州|2024年滨州对虾产量高达16万吨
【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网_媒体聚焦】滨州依河傍海,滩涂广袤,坐拥182公里海岸线与2185平方公里蔚蓝海域。7月26日,记者在滨州盐田虾产业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这方得天独厚的水土,滋养着130余万亩滩涂湿地,孕育了滨州对虾独特的生长环境与卓越品质。2024年,滨州对虾产量高达16万吨,占全省总产量
-
深东大道开工建设
南方日报讯 (记者/李赫 通讯员/吉鑫涛)日前,在深汕特别合作区,由中铁十二局集团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参建的深东大道(创智路至新福路)建设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作为区域交通主干网的重要“一横”,该项目的建设将为深汕协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深东大道建设工程将打造8.1公里城市快速路,含隧道、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