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籍红34师烈士后代在道县植千株映山红寄哀思
今日永州讯(通讯员 李文秀 程欢 何嘉怡)清明前夕,红五军团第34师101团团长苏达清烈士后人苏辉祥与闽西籍红34师烈士后人10余人,来到道县陈树湘红色文化园,在烈士墓旁亲手种植了1000余株象征着赤子之心的映山红,让它们陪伴烈士安眠。道县是6000余名闽西红军将士的长眠之地。龙岩至道县,虽远达800多公里,需驱车十数小时,但闽西烈士后人已多次踏上这条寻根之路。2019年以来,每逢清明,他们都会来到道县追思,今年已经是第七年了。

“在我们龙岩闽西革命老区,映山红的盛开被视为红军归来的预兆,寄托了人民对革命胜利的期盼,象征着红军烈士的鲜血和牺牲。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牺牲了众多烈士,他们的鲜血染红了革命的旗帜。而如今我们在道县再种这映山红,就是为了续写这份永不褪色的忠诚。”红34师101团团长苏达清烈士后人苏辉祥说道。

除此之外,他们还向陈树湘烈士纪念馆捐赠了2件珍贵历史文物。这两件文物分别为红三十四师任文明烈士之孙任汉斌捐赠的一根扁担,和陈石长保烈士之子陈先庭捐赠的量米斗,这些承载着一段段珍贵回忆的老物件在他们手中传递着,也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

“我们将用心珍藏这两件文物,把文物背后的故事编入青少年文学课程,让这两件文物活起来,让红色基因在实行民族复兴的新长征路上永放光芒。”陈树湘烈士纪念馆党组成员、副馆长陈德贵说。
九十年前,红三十四师六千将士以血肉之躯筑起“绝命后卫师”的铁血屏障,九十年后,以革命文物为媒、以映山红为介,串起跨越时空的红色记忆。这场持续七年的“红色接力”,正让历史血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
道县组织开展马尾松毛虫防治工作 维护森林生态安全
红网时刻新闻4月20日讯(通讯员 熊昌勇 郭学远 胡军文)4月18日,道县寿雁镇水源头村横岗山松林内传来阵阵轰鸣声,只见一名技工向松林内喷洒药粉,林中浓浓白烟缭绕,松梢瞬间披上一层白粉,当地林农正在防治马尾松毛虫。“喷粉高度控制要准,并掌握好风向,让药剂洒得更匀、覆盖更宽,防治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
国际古迹遗址日丨走进宝墩,感受文化遗产的守护与传承
4月18日,由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市新津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联合主办的“解码宝墩:对话古今,文化遗产的守护与传承”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活动在宝墩古城遗址举行。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为“灾害与冲突下的遗产应对准备”。古蜀先民在宝墩文化时期修筑城墙抵御洪水,也是人类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见证之一。当
-
苏州、杭州为何喊出同一个口号,建了同一个馆?
苏州和杭州,两座喊出打造“博物馆之城”口号的城市,现在正不约而同地聚焦考古博物馆建设。近期,苏州考古博物馆终于迎来开馆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将于5月正式开放,这是江苏省首座以考古为主题的博物馆。从选址落地到东吴大墓整体搬迁,整个项目历时近10年,其中颇多坎坷。苏州考古博物馆由苏州市考古研究所亲自操刀,展
-
重庆一古石门坍塌 馆长:因游客攀爬导致,呼吁文明参观
大皖新闻讯4月10日下午,重庆大圆祥博物馆一套古石门坍塌,变成一堆残垣碎石。该博物馆馆长称,因游客攀爬导致。图片下方为倒塌的石门。(受访者供图)4月14日,博物馆馆长李先生告诉大皖新闻记者,石门共有21套,属于清朝中期的文物,是一个整体,被毁坏的是其中一套,博物馆于2014年收藏至今。“他先是踢了石
-
一周一个博物馆丨开馆次日 耀州窑陈炉博物馆馆况如何?听馆长来说!
耀州窑烟花动,瓷瓶梦里晴光明。4月10日,在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陈炉古镇,耀州窑陈炉博物馆开馆试运营。作为宋代六大窑系之一,耀州瓷一直是北方青瓷的代表。而陈炉古镇,则是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我们馆隶属于耀州窑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旅游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古陶瓷专题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