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入围公示!曲周科技小院团队上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09:32:00    

4月7日,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入围名单公示,30名个人、30个集体拟获表彰。

在集体名单中,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团队上榜。122人的团队,35周岁以下青年110人,这些“新农人”带来哪些新理念、新技术?

让我们走进科技小院,倾听这些年轻人的奋斗故事——

【新农人】

春季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

近日,曲周县顺义村、马兰村等10个村庄的村民们齐聚南里岳科技小院,中国农大学生谭艳配合苗情遥感图,展示当前麦苗长势与土壤墒情分布情况,并结合最新测土配方数据,为各村提出个性化肥水管理方案。

“学生们讲的知识,村民听得懂、用得上,收获特别大。”顺义村党支部书记李瑞卿说。

曲周县地处黑龙港流域,是典型的浅层咸水型盐渍化低产地区。

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团队走进曲周县白寨村,创建了第一个科技小院,探索带动中国小农户增收的新模式。

从那时起,一名名中国农大研究生被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前衙科技小院的学生向农户讲解葡萄种植技术。(资料图)新华社发

曲周县前衙科技小院“院长”、中国农大学生佘宗港2024年在曲周县前衙村待了200多天。从小生活在城市的他来到小院,买菜做饭、开三轮车下地,样样都得学。

曲周县前衙村种植葡萄有20多年了。此前由于连作障碍、病虫害、土壤不健康等问题,葡萄产业未能做大。

中国农业大学前衙科技小院的师生们来到这里,改良土壤、引入新品种,改变施肥、浇水、轮作方式,土壤质量逐渐恢复。2024年,他们推广阳光玫瑰、美人指等葡萄新品种,实现每亩增收超1万元。

“除了晚上睡觉,小院大门从不关,村民有事抬脚就进。”佘宗港说,该施啥肥,苗有啥病,能解答的问题他们当场解答,解答不了的,查资料问老师,一定要给出个答案。

曲周科技小院学生在麦田中进行土壤取样。(资料片)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供图

【新技术】

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科技小院为农民提供着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零距离的农技服务。

王庄科技小院带领农民选种优质麦,生产石磨面粉,增加农民收入;后老营科技小院通过推广西瓜嫁接、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等技术,推动当地西瓜产业加速发展……

一届届中国农大研究生来到科技小院读研,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将诸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落地;曾经靠经验种田的农民改变传统观念,更加重视科学种田,农产品也逐步走上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打通先进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2009年以来,通过结对帮扶、政策咨询、一线宣讲等方式,科技小院开展农业科普培训4000余场,服务20余万人次,1万多名农民成为懂技术的“土专家”。


2024年6月,在曲周县王庄村“绿色吨半粮”试验田,叶松林(左一)、郝展宏(右一)和王庄科技小院的学生一起察看小麦长势。河北日报记者王璐丹摄

2023年4月,一场绿色增粮与乡村振兴大会战在曲周打响。张福锁院士联合多家单位,要在这里建设“绿色吨半粮”万亩试验基地。叶松林、郝展宏、冯小杰、蔡东玉四个90后研究生,决定自掏腰包承包1000亩地,展开攻关。

在曲周科技小院的试验田里,他们推动“四密一稀”条带种植微灌水肥一体化、卫星导航夏玉米精量播种等技术落地应用。

他们的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果。2024年,曲周县的攻关千亩方小麦玉米周年亩产达1.52吨,“麦田合伙人”在昔日盐碱地上,种出了“绿色吨半粮”。

探索农业绿色转型的新路子,10多年来,科技小院师生在曲周县先后研发、引选高产高效技术37项,高产高效技术采用率从17.9%提高到53.5%,持续带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7日14时,马拉维中部区卡松古县里萨萨兹科技小院正式揭牌。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非里(右)在揭牌仪式现场。(资料片)高新月摄

【新未来】

2024年9月5日,在北京举办的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工作年会上,中国农业大学和马拉维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科技小院非洲中心,丰富非洲农民的“粮袋子”。

科技进步难以转化为小农户的生产力和收益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县创新探索科技小院模式,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从科技帮扶的1.0版本,到产业兴农的2.0版本,围绕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曲周科技小院正在向着3.0版本进发。

2024年,曲周县与中国农业大学新建8个科技小院,科技小院总数达到15个,700多名研究生来到这里,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2024年1月,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在曲周县苗乐园科技小院记录农作物生长数据。曲周县委宣传部供图

因为不怕吃苦,才要“自找苦吃”。

科技小院里的这群年轻人,

在田间找到了“人生的旷野”,

也让“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时代课题

有了新答案!

(文/河北日报记者孙青、刘荣荣)

编辑:帆帆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

相关文章
  1. 扎根生活,文艺创作方能枝繁叶茂

    □陈得之(湖南工业大学)4月27日,演员张译凭借电影《三大队》中刑警程兵一角第二次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成为该奖项历史上第三位“二封影帝”的男演员。他在获奖后的采访中宣布暂时息影“充电”,引发广泛关注,话题冲上热搜第一。(4月27 《北京青年报》)张译在采访中坦言,演员不能离开土壤,不能离

    0 2025-04-28 21:21:00

  2. 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八大信号!权威解读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关键时点召开的重要会议释放出诸多信号,上海证券报记者火线采访了多位专家进行解读。信号一:提出“四稳” 将“稳企业”置于重要地位会议指出,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与此前‘六稳’‘六保’比较,‘四稳’中的就业预期仍然被高度重

    0 2025-04-27 15:32:00

  3. 汉阴县城关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

    4月24日,汉阴县城关镇中堰村农业生态产业园热闹非凡,由汉阴县委宣传部、县文旅广电局联合主办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在产业园文化广场举行。通过文艺演出、科技科普、医疗义诊、政策宣讲等形式,为当地群众送上了一场内容丰富的“惠民大餐”。活动现场,文化惠民演出在开场舞《美丽中国》中拉开帷幕,精

    0 2025-04-25 14:52:00

  4. “塞外粮仓”春耕见闻:科技赋能 智慧田管

    中新网巴彦淖尔4月24日电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连日来,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农田内,机械、人工交织,奏响了春耕春播的“交响曲”。截至今年4月中旬,当地共完成小麦种植14.92万亩,完成计划目标的106.98%。巴彦淖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黄河“几字弯”顶端。这里拥有超过千万亩优质良田,被外界誉为“塞外

    0 2025-04-24 21:22:00

  5. 踩着悬浮滑板去上学!深圳少年奇思妙想画出未来科技

    4月20日,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与第10个深圳未成年人读书日到来之际,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指导、深圳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阅读点亮科学之光”系列活动,在深圳书城中心城正式启动。其中,“未来公民创想——写给百年后的科学手札”系列活动备受瞩目。该活动旨在借助科普科幻阅读,点燃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培育他们的

    0 2025-04-22 08: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