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日记丨辽宁理工学院师生的追“锋”之旅
【来源:抚顺交通广播】
七月流火,蝉鸣渐起,辽宁理工学院师生踏上“重走雷锋路 青春报国行”专项实践之旅。他们怀揣赤子之心,循着雷锋的足迹,来到辽宁省抚顺市,走进街巷阡陌、深入田间地头,从纪念馆的玻璃展柜到阡陌纵横的田野,他们感受着雷锋精神跨越时空的生命力,那是融入血脉、扎根大地的永恒力量。
下面这些深刻的认知与体悟
正是他们在抚顺这片沃土上实践调研后
心底涌动的最真挚感想

乔宇:泛黄的日记、磨损的农具、为战友缝补的针线包……来到雷锋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对于雷锋的一切想象都变得具象化,这份精神变得触手可及。他在日记里写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泛黄的字迹里藏着纯粹的信仰。新时代的雷锋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验室里攻克难题的执着,是志愿服务路上点亮希望的坚守,是无数个平凡日子里对善意的坚持。这份精神坐标,永远指引着我们奔赴有意义的人生。

岳鉴广:踏入雷锋干部学院的那一刻,阳光正透过叶隙,在展柜里那枚磨得发亮的螺丝钉上跳跃。玻璃柜内,泛黄的补丁军装静静陈列,针脚细密如星,让人想起他“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誓言。展厅尽头的放映厅里,黑白影像中他笑着帮大娘挑水,棉袄下摆沾着泥点,眼角的纹路里盛着暖意。讲解员说,那些年他省下饭票接济战友,把津贴攒起来捐给公社,自己却总穿着带补丁的袜子。站在“为人民服务”五个烫金大字前,忽然懂得:所谓精神,从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它是雨天里递出的一把伞,是加班时帮同事泡的一杯茶,是岗位上多一分的耐心与担当。

李佳阳:聆听红色血脉与振兴发展的课程,内心激荡不已。这片土地上的红色记忆,是先辈们用热血镌刻的精神丰碑,承载着奋斗与担当的密码。新时代的振兴之路,离不开对红色基因的赓续。唯有将这份精神力量化为实干动力,以坚定信念破解发展难题,用创新思维激活区域活力,才能让红色血脉在振兴实践中持续奔涌,让奋斗火种照亮前行之路,在新征程上书写更加壮美的篇章。

邵士帅:雷锋精神,在这次实践活动里具象成了同学们的模样。他们弯腰拾捡垃圾时的认真,帮扶老人时的耐心,讨论方案时眼里的光,都藏着年轻一代对“奉献”最鲜活的注解。这些瞬间让我懂了,所谓准备,从不是惊天动地的计划,而是把善意融进日常,让热忱成为习惯。就像雷锋日记里写的“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每个当下的积累,都是在为抓住机会蓄力。此行收获的,不只是感动,更是对“时刻准备着”最生动的诠释。

郑心阁:来到煤矿博物馆,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艰辛与汗水,甚至鲜血与牺牲的年代。那些老照片、旧工具、斑驳的矿灯,无声地诉说着一代代矿工在黑暗、潮湿、危险的环境中,为国家能源安全默默奉献的故事。了解这段历史,让我明白了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更激发了我作为新时代青年,要珍惜当下、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同时,也看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既是对前辈们艰苦付出的致敬,也提醒我们要拥抱科技,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邢亿:踏入抚顺,就像推开了一扇通往精神富矿的门。雷锋纪念馆里,每一件展品都是精神的拼图,拼出他短暂却璀璨的人生。而在乡村实践时,乡亲们的质朴与热情,恰似雷锋精神在当下的生动映照。原来,雷锋从未走远,他的精神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也流淌在每一个受其感召的人心中。作为青年,我们应接过这精神的火炬,以行动为笔,在时代的画卷上,续写雷锋故事的新篇章。

张思雨:走进抚顺佟庄村,像是翻开一本厚重的红色史书。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曾见证先烈们的热血与抗争,三块石抗联遗址静静诉说着往昔战火硝烟。革命前辈们在枪林弹雨中坚守,为了理想与信念无畏牺牲。他们用生命铺就如今的和平道路,让我深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走出村子,心中满是敬畏,我定会铭记这段历史,传承红色精神,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勇敢前行,不负先辈热血。
编辑丨春雨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
烽火传承映初心 英雄精神励青春
为深入传承伟大抗战精神,赓续红色血脉,4日,鞍山市委宣传部、鞍山军分区“红色传承”宣讲队走进鞍山市工程技术学校,开展以“弘扬抗战精神,争当红色传人”为主题的国防教育宣讲活动,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深刻而动人的“开学第一课”。宣讲队通过一系列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生动诠释了“民族脊梁”的时代内涵。从老红军
-
巧尔齐召:废墟中重生的红色丰碑
在呼和浩特市第六中学内,红墙黛瓦的巧尔齐召静静伫立。这座始建于清代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曾是席力图召下院。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这里仍是召庙,后因历史变迁,仅存的藏经阁沦为废墟,被杂草与记忆尘封。然而,废墟之下,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史:1925 年,中共绥远工委机关设于此,吉雅泰任工委书记,乌兰夫、多松
-
孩子剧团5年行走2万里,茅盾称他们为“抗战血泊中的一朵奇花”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很多孩子因战火沦为孤儿,逃到公共租界里的难民收容所……让我们走进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全方位感受中国人民在14年抗日战争时期,为民族独立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历史画卷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讲述人:支玮婷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讲解员1937年9月3日,孩子剧团正式成立,吴新稼任团长
-
杨利伟在人民日报撰文:英雄故事回荡在宇宙之间
2003年,我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绕地球飞行了14圈,当我从舷窗俯瞰这颗蓝色星球,总会被一种奇妙的感觉攫住。在这无垠宇宙中,地球不过是一粒微尘,然而在这微尘之上,曾经上演过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作为航天员,我的目光常投向浩瀚星海,但我的心始终系着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常想起语文课本里那些永不褪色的英雄
-
罗玉鑫:没有生活积累,画不出灵性
罗玉鑫与作品《寂照》(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大食/图)罗玉鑫广州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以工笔画见长,擅长细腻的线条和墨色变化,塑造的动物形象生动传神,兼具诗性与象征意义。把兴趣爱好当成工作,有时似乎也有好结果。罗玉鑫从小爱画画。父母在闹市开了一家很大的糖烟酒公司,她捡着那些撕掉的烟壳、纸皮,着了魔一般